全名長成這樣是要逼死誰啊啊啊啊啊!
---
92分吧。
本來在該給出幾分這點讓我猶豫很久,坦白說吹喇叭向觀眾們展示了更多更多京阿尼現在的模樣。特別是和當年的《K-ON!》相比,這次的改編不論是在劇情面或是作畫水準都有顯著的提高。而且自從看了冰菓跟中二病第一季之後我對他們的技術力就一直很喜歡,所以隔了兩年之後再看京阿尼的新作我覺得很驚豔。
我到現在依舊不喜歡《K-ON!》這部作品,我雖然喜歡人設但是很不喜歡純粹賣弄人設,對我來說《K-ON》既不日常也不熱血,除了OP之外更不用提什麼為社團揮灑青春的笑話了。那麼吹喇叭呢?
我不知道。
技術力方面確實已經超越了《冰菓》當時的水準,就品質而言已經是超級能夠讓人放心的程度了;劇情方面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可是就是有種缺少了什麼的感覺。人物是一部份問題,劇情是一個問題,心境上的處理也算是不錯,可是就是差了一點什麼一點什麼……
絕對不是吹喇叭不好,92分數其實已經很高很高了,但是這部作品就是讓我有點莫名的不爽,我想要給到更高的分數,我覺得自己應該要給它更高的分數,可是我又真的給不下去……直到我坐回電腦前確認了一下《冰菓》我打的分數是93之後那些糾結的情緒就ㄜㄜ消失惹。
。關於人太多這件事
人物好不好這點其實沒有太多疑問,吹喇叭的人物塑造得很不錯,每個登場人物在個性面都足夠寫實,儘管依舊有著萌系動畫的包袱,可是做到這個程度我覺得已經不錯了。
那麼問題在哪呢?
人太多了。
以我個人的印象來說,社團類的作品人數大概就是球類漫畫了,但是即使是球類漫畫,人數最多的也就是十一個人加上替補社團老師雜魚之類的,可能會有二十個角色差不多。算上敵役的話這數字會更多一些。
可是吹喇叭正式上場的演出人數就達到了56人這個可怕的數字。
儘管鏡頭聚焦得不錯,在處理劇情事件上的手法也都挺漂亮的,可是「60個人」這種數字本身就是一種非戰之罪。如果放到戰爭作品、奇幻作品,或許這樣的人數並不重要;可是今天是大家共同流下青春汗水的高中社團作,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讓人覺得可惜。
如果作成24集的份量或許會好一些?在這樣龐大的人數基礎之下,許多人的心情和劇情都被一筆帶過了,而且帶過了之後就乾脆不解釋了,我覺得那樣的留白處理說不上是一個優秀的方式。嗯至於這樣的感觸是不是看了武田弘光的本子之後才這樣想,我是不會承認的。
比起光靠投手或是超強打者(然後靠盃的是在棒球漫畫裡面通常高中時代的選手都是超強二刀流)就可以統治比賽的棒球來說,管樂社這種更需要強調整體的地方在人物的描寫反而比不上一般的運動類漫畫,這點真的會讓人有很微妙的心情。
不過有戲份有鏡頭的角色都表現得很不錯就是了,這算是個沒有達到更好的刺吧。
但是同樣是超多人管弦樂團的交響情人夢卻不會給我這種感覺,這種微妙的差異我現在也懶得重新看一遍好好去感受不同就是了Orz
上一下OP好了的O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u3p4j_kWsQ
。恬淡如水的劇情
劇情很淡。基本上沒有什麼起伏,就是個逐漸成長,最後順利過關的故事。雖然劇情很淡這並沒有什麼問題,很多被我給出高分的日常番也根本沒有任何劇情可言;但是這部作品畢竟還是有主線的,於是太過平淡的劇情就成了另一個遺憾。
在人物的拿捏塑造還有劇情面,吹喇叭是遠遠超過《K-ON》的,可是做到了之後就會希望他們能夠做到更好,大概是我自己太賤吧。
整體而言,這樣的劇情很真實,可是刻意為了服務主角這點讓人覺得遺憾。砲火相當猛烈,黃前久美子跟高坂麗奈兩個人在這樣的劇情份量之下都是描寫得很出色的角色,但是份量就擺在那邊,所以社團的其他人,甚至有一條愛情線的加藤就這麼輕易地被當成祭品了。
雖然不可能做到每個人都豐滿的程度,可是60個人的社團,10名左右的主要角色,最後只寫好了兩個主角,我認為這樣的劇情是有些問題的。人物面欠缺動機的描寫,導致劇情面大家的表現也就只是那個程度而已,很可惜。
還好有校長大人安慰小麗奈<3
。京阿尼你這是要逆天啊!
京阿尼的作畫技術力我覺得有點可怕。雖然走萌系動畫,有些東西的經驗上限可能就到那邊了,但是物理材質、氣氛的渲染、人物的刻畫這些小地方真的越來越誇張。雖然在選材上他們還是稍微保守了點,不過我覺得至少吹喇叭這一步跨得挺正確的。
雖然不知道他們之後會打算朝哪個方向發展,不過這次在吹喇叭的表現真的很棒。
。三本
人物不錯,但是缺點就是人太多,不可能分到每一個人,又太過集中在雙主角,可惜。
劇情不錯,受到人數限制還有篇幅限制也同樣被影響了,可惜。
音樂普通。這點是我覺得最致命的部分了,音樂很普通。普通到我不會把它定義為音樂類作品,而是高中社團校園青春作品,動畫裡刻意強調這點也算是挺明顯的。
。結語
在看動畫之前我先去看了原作,動畫看到一半之後我又複習了一次原作,動畫完整看完之後我最後一次看了原作。我認為雖然切入的方向有些變態,但是原作的那份心情其實某方面來說有點到吹喇叭這部作品的問題。
當然我相信這絕對不是武田弘光老師的本意。
說實話,在看吹喇叭的時候,我腦袋裡很常浮現《K-ON!》的畫面。如果當初以同樣的心情去作那部作品,或許才會是真正的完全體吧。設定成樂團避免了人數的問題,在劇情上的琢磨更能讓人去體會高中社團會碰到的問題,主角四人眾也能有更多的戲份之類的。
不過這樣的說法也只是自我妄想就是了,完全商業向的女角,能被人記起的大概也就只有全盛期的那幾年吧……每次說起這種東西總讓人覺得有些感慨,廢萌文化的盡頭真的就是這種隨手拋隨手用的廢棄品嗎?
。
好,這次的專題就到這邊ㄌ,接下來又要繼續煩惱該看什麼的問題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