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是個正式的第二篇影評。
---
總覺得這篇文章會有些雜亂。
我雖然是個愛看電影的人,但實際上我看過的片子並不多。和一年穩穩看超過三十部電影的我姐還有我表哥來說(呃,應該有看到這數字吧?還是更多?),我的平均數量大概是一年五部之類的……甚至還會更少,因為我真的很討厭去電影院人擠人。
所以之前那些在台灣造成轟動的大片,其實我幾乎沒有看過半部。
海角七號啦、阿凡達啦、那些年啊……甚至連黑暗騎士之前正當紅的時候我也沒去接觸。
這一年來偶爾會有兩個人都想要看片的時候,藉著這個契機才慢慢把一些電影補回來。很巧的是,在我完全不知道今年要上黑暗騎士第三部的情況之下我跑去借了黑暗騎士,又很巧的在看完那部片之後在電影院看到《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預告片……
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好,前面廢話真的太多了,我決定快速進入主題。
雖說我長大之後看的電影一年比一年少,但小時候打的底子還在,再加上偶爾被我表弟拐去看奇怪的東西、我姐也一天到晚借片子回來,所以積累起來的數量也還是不少——
但那些電影,在我心中沒有一部可以比得上《黑暗騎士:黎明昇起》。
嗯,這是個很激烈的用詞,但是「我」確實是這麼認為的。
這並不是一部完全沒有缺陷的電影,事實上,這部電影充滿著一堆讓人忍不住吐槽的缺憾,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
想寫的東西不少,所以接下來會分項寫一寫。由於個人的偏愛,文章內容也大多是關於《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部分,只有一些相關連的地方會寫到前兩部電影。
然後,無可避免的,這次的文章會有雷。
。關於電影名稱
我知道「The Dark Knight」是蝙蝠俠系列中用過的副標題,也是稱號之一,但是我真的非常喜歡選用這個名稱。
黑暗騎士,不容於光,不見於世。蝙蝠俠的定位本來就不是什麼光明的角色,他打擊罪犯,卻同時要承受警方的壓力而不被官方接受。這類設定並不少見,但是我很喜歡這種老梗的設定。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雖然這條路一開始就走得有些偏激。
接著是「Rises」,台版的黎明昇起這翻譯真的很好,除了曙光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黎明來臨之前最長的那段黑暗。這類的寫作手法就更多了,村上春樹的《黑夜之後》也算是類似的概念。破題破的直接,電影內容也很直觀的扣在這一環上,黑夜之後,於是黎明昇起。
。從頭到尾的重節拍
對那些電影狂來說我看的電影實在不算多,所以我問了我姐這樣的一個問題:有哪部片,是這樣從頭到尾保持一致性的重節拍?
我姐那時候說應該還有,只是要想;然後過了兩天,她還在想,真他媽的ㄎㄅ。
這是TDKR極度合我胃口的原因,他從頭到尾都是他媽的重節拍,劇情幾乎沒有冷下來過,所有的情緒、劇情,都是一直崩在那條線上,就算這部片唯一的轉——蝙蝠俠被班恩擊敗,丟下再生池——情緒依舊強烈,目的依舊明確。
至於前期蝙蝠俠的跛腳死樣子,情緒也都是很重的(阿福),又或者是藉由班恩、貓女的登場,讓節奏及情緒持續在高昂的地方。
整部片都用再生池的那段配樂貫穿而成,對我來說真的是爽到亂噴,在電影院偷偷跟著打了好幾次拍子……
我不知道我姐到底會花多久想出類似結構的電影,應該是挺困難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kNtHeRnMQo
↑就這段,超神配樂。
。音樂
作為三部曲的終結,在配樂上前後呼應的意圖相當明顯。這方面了解得不夠深入卻讓人印象深刻,所以還是開個小標寫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LqKSv1F42A&feature=fvwrel
↑其實有不少段是從第一集用到現在的,我很喜歡這種處理手法。
。關於反派
很多人說這集的班恩很弱,比小丑差很多,除了幹拎老蘇之外我沒有其他話可以說了。
得從頭說起。
三部曲的第一集《蝙蝠俠:開戰時刻》是很關鍵的先手,在結尾帶出了小丑,有了《黑暗騎士》,而作為最終Boss的忍者大師及影武者聯盟則帶出了第三部黎明昇起。
TDK的雙面人則是把TDKR的故事背景有了個明確的輪廓:故事就是在哈維丹特法案之後八年開始進行的。
很明顯地,第三集是承襲第一集的理念,所以你要了解完整的「班恩」,勢必得先進一步了解忍者大師和影武者聯盟的理念——
置之死地,而後生。
所以說,他們和蝙蝠俠這個黑暗騎士是有點類似的,只是手段更加極端,「警告」的手法也更為激進,非常標準的除惡務盡。
而班恩和忍者大師的女兒繼承了這一切。
至於小丑,雖然一堆人給希斯萊傑超級高的評價,我個人也認為這個版本的小丑真他媽的很神,但「理念」這種東西,並不是單純因為演技就能找出解答。而小丑的本質,說穿了其實就是一片混沌。他在玩遊戲、他在玩弄人性、他什麼都沒有也就什麼都不需要在乎。
對他來說,只是想要找點樂子來玩玩而已……就跟小時候你會拿螞蟻做些無聊的實驗差不多:捏個半死看牠掙扎、浸在水裡看螞蟻能不能逃出來、又或者是拿火來燒之類的……沒什麼特別重大的意義。
希斯萊傑把小丑演活了,但小丑終究只是小丑,他的本性讓他的角色在精神層面上無法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雙面人就是標準的入魔,這也是個重要的角色,反應蝙蝠俠的部分,可是我懶得多提,快速跳到班恩。
坦白說,三部曲看下來我最喜歡的角色就是班恩。
能打,敢打,夠狠,夠果決,行事風格大氣卻又能注意到細節,很標準有勇有謀,同時也有自我思想的一個角色。雖說最後的愛有些牽強,在最後一小段時間有微微的破格,但是班恩這個角色特色真的非常鮮活,就如同他自己所說的一樣:凌虐。
而這樣的風格在很多地方都有展現:像是把蝙蝠俠打得半死不活再丟下去給他看實況、像是在橄欖球場公開處決博士,斷絕高譚市民希望的同時還很歡樂的告訴你接下來有很多時間讓你們慢慢倒數。
班恩在監獄前的演說也是讓人印象非常深刻,配合他的服裝風格,一個鎮靜瘋狂的革命家形象非常明確。
這些事情堆積起來,就是一個熱衷於凌遲卻依舊有著大義的角色。
Tom Hardy真的把班恩演得很活。
我知道小丑真的是個非常經典的角色,但是評論「演員」和評論「劇中角色」這很明顯是兩回事,如果單純因為希斯萊傑的演技而把小丑過度神化,實在是很沒必要。
。商業與藝術的平衡
嗯,這也是我很喜歡TDKR的原因。
對我而言,所謂商業是劇情和一切吸引人眼球的因素,而藝術則是電影背後的意涵,一個十分機八毛的東西——畢竟事實上,除非導演出來說話,否則一切都只能視為推導。
我其實很不喜歡這種東西,不管是文學還是電影漫畫,象徵、隱喻這類東西會讓人加深思考沒錯,但是過度解讀又會讓人覺得噁心,甚至一草一木、一件衣服一杯水都可以解讀成特殊的意義……
很慶幸在TDKR裡頭不太需要煩惱這些東西,雖然還是有——
但是這次班恩他媽的很明白的用對話告訴你他們在幹什麼,他們在想什麼。
以影武者聯盟作為班底,也可以很直接的理解他們的訴求和行動所求所為,這看起來是很爽的。
很多劇情爽片缺了比較深層的部分,還需要你去從原著推敲;也有很多藝術片難看到你連半部都沒法看完。能在這兩者之間取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儘管仍然並非完美),我認為這已經是十分了不起了。
。關於蝙蝠俠
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弱的超級英雄,但同時他也是有史以來最真實的超級英雄。
他先是布魯斯韋恩,然後才是蝙蝠俠。
剩下的就不多說,這部分也算是很標準的可以各自解讀,讓人麻煩頭痛的東西。
。關於缺憾
這部片的缺點不少,而當中很大部分集中於最後那一段。
雖然當時情緒已經被調起,但是在蝙蝠俠被打落重生池以後的部分真的是有許多可惜的地方:
像是高譚市,這地方真的不夠亂,也不夠醜惡。一群無法決定自我命運、一群只能乖乖等死的市民,你們也太有素質了吧?而一群被關到死,才剛被放出來的囚犯,你們只要當個陪審團就會高潮了嗎啊啊啊啊啊!這部分不知道是被剪片還是如何,但是最後看到一片祥和的高譚市,我覺得非常可惜。
又像是忍者大師的女兒,這個角色的痕跡太過明顯,我想不管是多麼放空在看電影都會感覺到「這個女人超可疑的幹」這一點,剩下的只是好奇什麼時候會炸開而已……斧鑿安排的刻意太容易讓人知道,這種伏筆就比較沒有意義,不如讓她在更早時間轉正,這樣還能塑造出一個不輸班恩的反派狠角。
……但是這樣電影應該就會太長了吧?
所以之前看到有人認為應該要拍成兩部,我覺得這實在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法,一部黑夜之後一部黎明昇起,可以把一些故事交代得更完整。
剩下讓人想吐槽的都是小部分小東西,就此略過不提。
。結語
很少看到一部會讓人震撼到頭皮發麻的電影。
當初我沒有跟上TDK的瘋潮,所以在完全沒有包袱的情況下看了TDKR,我只能說這或許是「我」有生以來看過最好看的一部片。儘管有著這樣那樣的缺憾,但是那些缺點並沒有多嚴重影響這部片,整體的節奏感掌握之出色是我平生所見。
這部片我哭了大概有五六次有,阿福的部分、班恩的部分、布魯斯韋恩的部分、蝙蝠俠的部分……
之後如果出BD或是DVD,又有更完整的劇情版本,我想我應該是一定會買下來的。
真的很慶幸能在電影院看到這部片,而且當天上班累得要死的寶貝老婆大人竟然從頭到尾都沒有睡著……
- Jul 26 Thu 2012 16:25
【專題】寫在黑暗騎士三部曲之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